
白宫提前宣布中美签字休战,中国商务部证实框架协议细节得到确认,特朗普访华或已进入倒计时,在这一轮博弈中,中方的一张王牌发挥了重大作用。
中美经贸问题有好消息传来,中国商务部27号证实,中美两国在伦敦确认框架协议细节,美国同意取消一系列限制性措施,而中方则会依法审批符合条件的管制物项出口申请。把双方的举动翻译成大白话,其实就是中国放宽对美国的稀土资源出口限制,而美国则解除一些在供应链领域的对华围堵,比如之前禁止出口的民用航空发动机。本质上说,这是中美双方互相妥协的结果,共识如果能够顺利执行,相当于中美在供应链领域暂时休战。
稀土王牌如何扭转中美贸易博弈乾坤
这场看似突如其来的中美“休战”,实则是一场暗流涌动的资源与技术博弈。中国手中的稀土资源,在关键时刻成为撬动美国战略防线的支点。作为全球最大的稀土生产国和精炼国,中国掌握着全球61%的稀土产量和92%的精炼能力,这意味着从F-35战机的精密电子元件到特斯拉电动车的永磁电机,美国几乎所有尖端制造业都依赖中国的稀土供应。
当中国在2025年4月对钐、钆等七种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后,美国军工企业立刻陷入困境——洛克希德·马丁的F-35生产线因稀土短缺被迫停工,五角大楼承认87%的主战装备面临供应链断裂风险。这种结构性依赖让美国在谈判中陷入被动。美国虽然拥有加利福尼亚州的芒廷帕斯矿,但缺乏稀土分离技术,开采出的原矿仍需运往中国加工。
更致命的是,美国完全不具备重稀土加工能力,而重稀土正是制造导弹制导系统、核潜艇推进器的核心材料。正如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(CSIS)警告的那样,若中国完全切断重稀土供应,美国国防工业将长期陷入瘫痪。这种“资源在彼处、技术在我手”的不对称优势,迫使特朗普政府不得不放下身段,在伦敦谈判中主动提出以解除部分供应链限制换取稀土供应。
中方在谈判中展现出高超的策略智慧:既通过发放为期6个月的稀土出口临时许可缓解美国企业的燃眉之急,又设置严格红线——所有出口稀土必须提交最终用户承诺书,确保不流入军事领域。这种“定向滴灌”式管理,既回应了美方合理需求,又牢牢掌控着战略主动权。正如中国商务部强调的,稀土出口将“依法审批符合条件的管制物项”,而非无条件开放。这种刚柔并济的打法,让美国在获得短期喘息的同时,深刻体会到中国在稀土领域不可撼动的主导地位。
中美妥协背后的深层逻辑与利益交换
表面上看,中美协议是“稀土换技术”的简单交易,实则暗藏双方对全球产业链主导权的争夺。美国此次让步的核心是解除部分高科技领域的对华限制,例如允许通用电气向中国出口民用航空发动机,放宽对EDA芯片设计软件的出口管制。这些措施看似是技术松绑,实则是美国在稀土压力下的无奈之举。数据显示,美国汽车制造业因稀土短缺每日损失超过2.3亿美元,特斯拉等企业的电动车产能受到严重制约。
相比之下,中国在稀土领域的反制成本更低——即便完全停止稀土出口,国内“开采-回收-再利用”的闭环体系也能保障自身需求,而美国重建本土稀土产业链至少需要10-15年。 这种不对等的博弈格局,决定了美国在谈判中必然处于下风。特朗普政府原本试图通过“对等关税”压制中国产业升级,却没想到中国以稀土为杠杆,精准撬动了美国的经济命门。
更具战略意义的是,中国将稀土与绿色经济深度绑定,推动“零碳稀土”认证体系成为国际标准。这意味着未来全球新能源产业的规则制定权,将逐渐向中国倾斜。例如,稀土基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比传统锂电池高70%,预计2030年量产将重塑全球电动车格局。这种技术代差的扩大,让美国在稀土博弈中不仅要面对短期供应压力,更要担忧长期产业竞争力的流失。
对中国而言,此次协议的价值远不止于短期利益。通过“有限供给”策略,中国既缓解了贸易摩擦的紧张局势,又为未来的战略博弈预留了空间。例如,协议中明确的6个月“观察期”,实际上是对美国诚意的考验——若美方在后续谈判中再次采取对华遏制措施,中国可随时收紧稀土出口。这种“以战止战”的智慧,让中国在维护自身核心利益的同时,始终掌握着谈判的主动权。正如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吴心伯指出的,此次协议是“关键阶段的一次战略沟通”,为中美关系的长期稳定奠定了基础。
特朗普访华的台前幕后与未来变数
协议墨迹未干,特朗普便迫不及待筹备访华行程,其背后既有经济考量,也有政治算计。据日媒报道,特朗普计划效仿5月访问沙特的模式,率领由马斯克、黄仁勋等数十名美企CEO组成的豪华代表团来华。这种安排显然是为了复制在沙特达成2万亿美元交易的成功经验,试图通过商业合作缓和中美关系。
值得注意的是,代表团成员中不乏与中国联系密切的企业家——特斯拉CEO马斯克在中国拥有超级工厂,英伟达CEO黄仁勋的芯片产品大量销往中国市场。这种“商界先行”的策略,既反映了美国企业界对中国市场的依赖,也暗示着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民间力量推动官方关系解冻。
然而,此次访华计划背后暗藏玄机。特朗普团队内部对华政策存在严重分歧:财长贝森特主张通过对话缓和关系,而国务卿鲁比奥坚持强硬立场,甚至在协议达成后火速推出针对中国留学生的签证新规。这种内部分裂可能导致美国在协议执行过程中反复摇摆。
美方虽承诺取消部分供应链限制,但具体清单尚未完全公开,且保留了对军工级稀土的限制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特朗普向来以“交易艺术”著称,其在访华前高调释放善意,可能是为了在谈判中争取更大筹码。正如中国商务部提醒的,双方需“相向而行”,切实履行承诺,避免协议沦为一纸空文。
从长远来看,中美博弈的本质是全球资源治理权与规则主导权的争夺。中国通过稀土这张王牌,已将自身角色从“全球最大出口国”提升为“规则核心制定者”。而美国要想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,不仅需要巨额投资,更要突破技术瓶颈。在此背景下,特朗普的访华之行既是一次缓和关系的尝试,也是一场充满变数的政治赌博。
若美方真心寻求合作,此次访问可能成为中美关系的转折点;若仍试图以“极限施压”迫使中国让步,等待他们的将是更坚决的反制。正如巴基斯坦在印巴冲突中深刻体会到的:关键时刻靠得住的朋友,永远是那些尊重彼此核心利益、以平等姿态合作的伙伴。中美关系能否走向健康稳定,最终取决于美国能否放下霸权思维,以务实态度与中国共商共赢之道。